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分会(ASCO GU 2025)年会于当地时间2月13日~15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展示了该领域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进展与诊疗策略。其中,南京鼓楼医院郭宏骞教授团队多项临床研究成果入选,涉及nccRCC、肾脏小肿瘤、mHSPC、UTUC、膀胱癌等领域。肿瘤瞭望-泌尿时讯特邀南京鼓楼医院邱雪峰教授、张顺教授、刘光香教授、孙逸凡教授和郑曦博士分享相关内容。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分会(ASCO GU 2025)年会于当地时间2月13日~15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展示了该领域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进展与诊疗策略。其中,南京鼓楼医院郭宏骞教授团队多项临床研究成果入选,涉及nccRCC、肾脏小肿瘤、mHSPC、UTUC、膀胱癌等领域。肿瘤瞭望-泌尿时讯特邀南京鼓楼医院邱雪峰教授、张顺教授、刘光香教授、孙逸凡教授和郑曦博士分享相关内容。
01
《肿瘤瞭望-泌尿时讯》:本次大会公布了多项研究进展,您最感兴趣的是哪些?
邱雪峰教授:在2025年ASCO GU大会的首日议程中,公布了多项前列腺癌领域的重要临床研究进展。我的亚专科方向是前列腺癌,也特别注意到TALAPRO-2研究最新公布的总生存(OS)数据。尽管既往的PROpel研究、MAGNITUDE研究已经表明联合治疗可为HRR突变的mCRPC患者带来获益,但仍存在不足之处。而TALAPRO-2研究不仅延续了PARP抑制剂联合方案的PFS优势,更在OS这一金标准终点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对于未来PARP抑制剂应用于mCRPC的一线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也会与同道共同学习,并进行相关探索。
刘光香教授: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在旧金山举行的ASCO GU年会。本次大会的日程丰富多彩,就肾癌领域的研究成果而言,虽未出现全新的突破性进展,但两项重要研究的最终结果已正式公布。其一为COSMIC-313研究,该研究采用卡博替尼、纳武利尤单抗以及伊匹木单抗联合用药的方案,随访三年数据同样巩固了其在晚期肾癌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另一项是CheckMate-9ER研究,最终结果显示,60个月PFS率为13.6%(对照组为3.6%),中位OS达到46.5个月(对照组为35个月)。值得注意的是,卡博替尼与纳武利尤单抗联合用药的疗效更为明显,且未发现新的不良反应。
孙逸凡教授:我此次参与ASCO GU会议,主要聚焦于泌尿肿瘤微创治疗领域。我的投稿内容也与肾肿瘤的射频消融相关。多项研究表明,对于肾脏小肿瘤及高危、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或高龄患者而言,射频消融能够带来获益,且不增加手术风险。
在前列腺癌的微创治疗方面,我亦颇为关注,涵盖腹腔镜手术、冷冻消融、射频消融及激光治疗等多种手段。我认为,对于高龄及基础状况欠佳的患者,这些微创治疗方法已成为治疗趋势之一,能为其带来更多获益。
郑曦博士:此次参与ASCO GU盛会,我怀揣着学习态度,期待与诸位共同深入探讨泌尿肿瘤的最新进展。本次会议呈现了诸多重磅研究成果,鉴于我尚未确定具体的亚专科方向,因此对前列腺癌、膀胱癌、肾癌三大瘤种均抱有浓厚兴趣。在大会首日的前列腺癌研究中,我尤为关注PSM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的相关研究。无论是在诊断还是治疗领域,PSMA已成为当前临床试验的热点,我深信它将成为未来前列腺癌诊疗的一片蓝海。此外,大会第二日的膀胱癌研究与第三日的肾癌研究,同样发布了引人注目的大型研究成果。我将持续深入学习这些内容,并期待与各位同道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02
《肿瘤瞭望-泌尿时讯》:我们南京鼓楼医院研究团队的多项研究也入选大会进行展示。首先,请问邱雪峰教授,对于伴HRR突变的mHSPC患者,临床过程中应如何选择治疗方案?能否请您分享下PROact研究的背景及进展?
邱雪峰教授:这是一个非常前沿的问题。在PROact研究设计之初,我们充分考虑了PARP抑制剂的应用背景,当时他拉唑帕利等PARP抑制剂生存数据尚未公布。而今天,ASCO GU大会公布了TALAPRO-2研究最新OS数据,引发了我们对该问题更深入的思考。
我想从两个方面回应上述问题。其一,关于mHSPC的应用方案。PARP抑制剂在mHSPC领域无疑有着广阔的前景,但目前PROact研究作为一项单臂、前瞻性、2期临床试验,仍属初步探索阶段。该研究主要针对初诊伴有至少一个HRR基因突变的mHSPC患者,给予阿比特龙联合奥拉帕利治疗,剂量与单药治疗保持一致。从当前结果来看,患者的耐受性良好,且13位患者可监测病灶的客观缓解率(ORR)达84%,总体效果令人满意。然而,这仅是初步成果,并非对照及三期研究。未来,奥拉帕利在mHSPC中的应用潜力还需对照、3期的大型研究进一步验证。
其二,关于mCRPC的应用方案。PARP抑制剂真正融入前列腺癌精准医疗始于五年之前,自2020年PROfound研究揭示PARP抑制剂可改善伴HRR突变mHSPC、mCRPC患者获益以来,前列腺癌的靶向精准治疗时代正式开启。这项研究也引发了我们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的思考与探索,末线治疗能否推进至前线?为此,近年来开展了三项大型研究——PROpel、TALAPRO-2和MAGNITUDE研究,旨在探讨PARP抑制剂联合方案前线治疗mCRPC患者的获益情况。随着TALAPRO-2研究最终OS数据的公布,综合三项研究结果发现伴有HRR突变的患者是主要获益人群,而无HRR突变的患者获益相对有限。因此,预计在未来,伴有HRR突变、尤其是BRCA突变的mCRPC患者将从PARP抑制剂一线治疗中获益更多。
综上所述,无论是mHSPC还是mCRPC领域,PARP抑制剂都展现出巨大的治疗潜力。特别是在伴有HRR突变的患者中,其疗效尤为显著。这为我们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和策略。
03
《肿瘤瞭望-泌尿时讯》:请问张顺教授,目前UTUC的治疗困境是什么?您在大会中分享的靶免联合治疗方案能够为患者带来怎么的疗效?
张顺教授:众所周知,尿路上皮癌分为上尿路和下尿路两部分,其中下尿路主要指膀胱癌,而上尿路则包括肾盂癌和输尿管癌(简称UTUC)。尽管UTUC与膀胱癌同属尿路上皮癌范畴,但两者在分子水平、解剖结构及临床治疗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目前,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是UTUC的标准手术治疗方案,然而对于高危UTUC患者而言,仅依靠手术往往难以实现肿瘤的彻底控制,术后两年内复发概率高达约40%。
在术后辅助治疗方面,既往的一项3期临床研究探讨了铂类化疗在T2-T4 N0-N3 UTUC高危患者中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主动监测,术后使用铂类化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DFS,3年DFS和5年DFS分别提高了21%和17%,且化疗组的远端转移和死亡风险更低。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并未观察到OS的统计学差异。此外,由于部分UTUC患者需切除肾脏病灶,肾功能常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许多患者因肾功能问题错失了术后使用铂类化疗的机会。
另一方面,CheckMate 274研究评估了纳武利尤单抗对比安慰剂在根治术后高复发风险MIBC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纳武利尤单抗在DFS和OS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改善。本届ASCO GU年会也报道了相关OS分析数据,包括全体人群及亚组分析结果。基于其疗效表现,纳武利尤单抗已获得我国及欧美多个国家的适应症批准。
然而,对于UTUC患者而言,我们发现免疫治疗相较于安慰剂并未表现出显著优势。鉴于UTUC术后辅助治疗面临的困境,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思考与探索。自2021年6月维迪西妥单抗在中国上市以来,它成为了首款获批用于尿路上皮癌适应症的国产ADC。在本次会议中,我们团队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探讨了维迪西妥单抗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在UTUC术后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初期研究正值维迪西妥单抗获批,因而主要集中在晚期病例;随着药物价格的下降以及RC48-C014研究的开展,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因此,我们团队考虑将这一组合用于高危且HER2高表达人群的术后辅助治疗。在与患者充分沟通并取得共识后,我们采用8个周期维迪西妥单抗联合26个周期免疫治疗的方案。从2022年至2024年,我们共收集了12名接受该方案治疗的患者数据。同时,24位高危高表达患者因各种原因未接受任何辅助治疗。通过一年的随访观察,我们发现使用靶免联合治疗组的12个月DFS高达91%,而单纯随访组仅62.5%。这一结果初步表明,维迪西妥单抗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在UTUC术后辅助治疗中前景广阔。关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总体而言,3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且相关毒性均在预期范围内,未出现新的不良反应。
通过这一小型回顾性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其一,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维迪西妥单抗在HER2高表达的UTUC患者中的短期疗效明显,但仍需进一步的长期随访;其二,该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可接受,为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未来,我们期待能够联合更多中心或与厂家合作,开展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研究(RCT),以进一步证实该靶免组合在UTUC术后辅助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04
《肿瘤瞭望-泌尿时讯》:请刘光香教授分享下团队在肾癌领域,如nccRCC的研究进展?
刘光香教授:本届ASCO GU大会共展示了229篇关于肾癌的研究摘要。其中,非透明细胞肾细胞癌(nccRCC)的研究相对较少,仅有18项研究入选,我们团队的研究也有幸被纳入其中。之所以选择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主要是源于nccRCC的恶性程度较高、异质性较大、预后普遍较差等特点;特别是对于高危患者而言,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更为显著。
当前,大多数肾癌研究集中于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上,而nccRCC的治疗策略往往借鉴自ccRCC的研究成果,其具体疗效尚处于探索阶段。由郭宏骞教授牵头的这项研究,探索了nccRCC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通过靶免联合治疗对于高危患者的疗效。
目前,ccRCC的一线治疗主要以靶向和免疫治疗为主,而辅助治疗的阳性结果相对有限,KEYNOTE 564研究是少数显示免疫单药治疗阳性效果的研究。在nccRCC领域,有研究表明晚期患者可能从联合免疫治疗中获益更多。我们也期望将晚期治疗方案前移至术后辅助阶段,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从目前的数据分析来看,这一治疗策略已经取得一定疗效,并且未发现复发与转移现象。
05
《肿瘤瞭望-泌尿时讯》:请问孙逸凡教授,临床实践中肾脏小肿瘤的处理方式多样,您如何看待其中的射频消融的价值?在该领域,您及团队取得了哪些进展?
孙逸凡教授:肾脏小肿瘤的微创治疗方式涵盖传统肾部分切除、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等。目前而言,肾部分切除仍为最常用的手术方法。然而,对于高龄或伴有严重基础疾病、并发症,以及难以耐受全麻插管风险的患者,射频消融在一定条件下或可提供良好预后。
我们团队在郭宏骞教授指导下,率先开展了国内的射频消融工作。自2008年起,我们从肾肿瘤单极射频消融针入手,逐步革新技术,并与影像科、病理科医生紧密合作。至2019年,我们采用了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并采用B超与CT双定位模式,相较于传统B超单定位,增强了病灶精准定位能力,使3 cm内的肾小肿瘤在10~15分钟内即可实现完全消融毁损;经过3~5年随访,发现这些患者的预后与传统肾脏部分切除术相比,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此外,我们现已逐渐采用局部麻醉进行射频消融,发现既往无法接受射频消融的患者在此状态下亦能耐受。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无法接受全身麻醉的特殊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射频消融在肾小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
06
《肿瘤瞭望-泌尿时讯》:请问郑曦博士,您及团队在膀胱癌领域取得了进展?基于这些成果,未来可对哪些方向进行进一步探索?
郑曦博士:关于我们团队在尿路上皮癌领域的临床研究,此前张顺教授已有所介绍。本次投稿内容聚焦于膀胱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基础机制研究。膀胱肿瘤在中国男性中的发病率较高,且复发率与恶性程度均较高。通常将膀胱癌分为NMIBC与MIBC;而对于不同分期分级、不同遗传背景下的膀胱癌而言,目前并无有效的生物标志物(相对而言,前列腺癌可借助PSA等指标来指导诊疗与监测)。
在郭宏骞主任的带领下,南京鼓楼医院团队与德国沃尔姆斯应用技术大学团队携手合作,旨在通过CRISPR-cas9文库与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深入探索不同遗传背景下膀胱肿瘤发生的关键基因。我们的研究努力已获得ASCO GU的认可,这不仅肯定了我们的研究价值,也为我们后续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动力。
未来,我们计划进一步拓展研究,通过鼠膀胱构建的动物器官体外培养模型进行分析,并在动物体内筛选不同遗传背景下的分级分期肿瘤的关键基因。通过深入探索这些基因的作用机制,我们期望能够建立一套类似于PSA用于前列腺癌的、对膀胱癌具有临床意义的生物标志物评价与筛选体系,从而为膀胱癌的精准诊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邱雪峰教授总结
感谢大会及肿瘤瞭望的邀请,使我们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研究成果。南京鼓楼医院泌尿外科团队具有其独特性,尽管身为三甲医院的泌尿外科团队,但我们的主要研究方向,无论是临床工作还是科研,均集中在泌尿肿瘤领域。我专注于前列腺癌的研究,刘光香主任则专攻肾癌与肾移植方向,张顺主任则致力于前列腺癌与尿路上皮癌的探索。两位年轻医师虽尚未明确亚专科方向,但未来必将各自精专。
这种以肿瘤亚专科为主导的方向,既契合三级医院的诊疗要求,又便于我们深入开展各类临床科研工作。参与ASCO GU等国际会议,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还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学习。多年来,我从单纯参会听取报告,到如今我们团队的多项研究入选,甚至与国际医生展开交流合作,这一过程彰显了我们的国际视野与学术影响力。
我个人及我们团队怀揣着一个共同的梦想与目标:未来,我们期望能够开展足以改写国际指南的研究,并站在国际学术的巅峰舞台,展示源自中国和中国人群的研究成果。这不仅是对我们团队长期努力的认可,更是对中国泌尿外科学术贡献的国际肯定。
郭宏骞教授
南京鼓楼医院泌尿外科行政主任
南京大学泌尿外科学研究所所长
主任医师、南京大学教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擅长:复杂泌尿生殖系统肿瘤、肾移植、微创泌尿外科的诊治,尤其是泌尿系统肿瘤的精准微创手术治疗,带领南京鼓楼医院泌尿外科完成机器人手术总量高达13000例余,年手术量稳居全国第一,个人手术量连续五年全球第一。以通讯作者身份在Mol Cell、Nat Commun、J Hematol Oncol、Cancer Res、J Urol、J Nucl Med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多篇论著。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获省市级医学奖项10项。
担任:江苏省泌尿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江苏省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预防医学会泌尿外科疾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机器人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委员等。
邱雪峰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
南京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医学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
美国UCSF及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后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南京市青年人才工程培养对象
江苏省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工作秘书
张顺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泌尿外科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转化协作组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青年委员
擅长泌尿系统肿瘤化疗、免疫、靶向治疗及全程规范化管理
负责泌尿外科40余项临床试验研究
熟悉各类国际前沿新药最新进展
刘光香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南京鼓楼医院泌尿外科医疗组长
主要方向:肾肿瘤、肾移植
江苏省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分会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肾移植委员
江苏省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移植免疫学组委员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编委
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论文15篇,主持与参与多项国家及省市级课题项目
孙逸凡教授
南京鼓楼医院泌尿外科
郑曦博士
南京鼓楼医院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