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O 2022丨潘跃银教授:DB-03研究安全性数据更新,T-DXd治疗更加“长治久安”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2/6/13 17:27:47  浏览量:7063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DESTINY-Breast03研究(以下简称DB-03研究)使T-DXd成为国内外HER2阳性(HER2+)转移性乳腺癌(mBC)的二线治疗新标准。

编者按:DESTINY-Breast03研究(以下简称DB-03研究)使T-DXd成为国内外HER2阳性(HER2+)转移性乳腺癌(mBC)的二线治疗新标准。临床实践中,疗效和安全性始终是患者优化治疗选择过程中需要兼顾的“左右手”。在2022年ASCO大会上,DB-03研究更新报道的安全性数据显示,T-DXd长期治疗的安全性表现良好。《肿瘤瞭望》特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潘跃银教授进行介绍和点评如下。
 
研究简介
 
背景:DESTINY-Breast03研究(NCT03529110)已证实,抗体偶联药物(ADC)T-DXd用于经过抗HER2治疗的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HER2+mBC)可相较于T-DM1显著改善患者PFS(BICR评估:HR 0.284;95%CI:0.217~0.373;P<0.001),由此树立新的抗HER2二线治疗标准。在该研究的首次期中分析(数据截至2021年5月21日)中,T-DXd的安全性与既往研究一致,整体安全可控、耐受性良好。此次分析将提供更长随访(数据截至2021年9月7日)的安全性数据。
 
方法: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T-DXd组或T-DM1组。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事件(TEAEs)进行分析,包括间质性肺疾病(ILD)/非感染性肺炎、恶心、呕吐、乏力、脱发、血液学事件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以及不良事件的暴露校正发生率(EAIRs)。
 
 
结果:至此次数据截止日期(DCO:2021年9月7日),T-DXd组和T-DM1组分别有116例(45.1%)和39例(14.9%)患者仍在接受治疗;T-DXd组和T-DM1组的中位治疗持续时间(DoT)分别为16.1个月(范围:0.7-33.0个月)和6.9个月(范围:0.7-28.5个月)。
 
T-DXd组和T-DM1组的任何级别TEAE(99.6% vs 95.4%)、≥3级TEAE(53.3% vs 49.8%)、任何级别严重TEAE(21.0% vs 19.2%)、≥3级严重TEAE(15.2% vs 14.6%)发生率相当,T-DXd略高于T-DM1。T-DXd组和T-DM1组的停药率分别为14.8%和7.3%,减药率分别为23.0%和13.8%。
 
△安全性数据概况
 
T-DXd组和T-DM1组患者的停药相关TEAE的EAIR(0.12 vs 0.10)相当;除此以外,T-DXd组患者的≥3级TEAE的EAIR(0.42 vs 0.70)、任何级别严重TEAE的EAIR(0.17 vs 0.27)、≥3级严重TEAEs的EAIR(0.12 vs 0.20)均低于T-DM1组,减药相关TEAE的EAIR(0.18 vs 0.19)也低于T-DM1。
 
△TEAE的暴露校正发生率(EAIRs)
 
T-DXd治疗的TEAE以血液学和胃肠道疾病为主,常见(≥20%)的胃肠道TEAE包括:恶心(73.5%)、呕吐(44.4%)、腹泻(23.7%)和便秘(23.3%);常见的血液学TEAE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43.2%)、贫血(31.9%)、白细胞减少(30.7%)、血小板减少(25.3%);但大部分TEAE为1/2级,除了≥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19.8%以外,其他≥3级TEAE的发生率均在10%以下。
 
△常见的药物相关TEAEs
 
T-DXd组的至首次发生停药相关TEAE(224 vs 147天)、减药相关TEAE(96 vs 19天)的时间均比T-DM1组更加延迟。其中T-DXd组的至首次发生贫血(70 vs 42天)、粒细胞减少(196 vs 168天)、血小板减少(132 vs 8天)、呕吐(10 vs 6天)的时间均比T-DM1组更加延迟。
 
△至首次发生TEAEs时间
 
T-DXd治疗患者的首次恶心、呕吐、乏力、脱发主要发生在早期疗程;而且T-DXd组患者在早期疗程中发生恶心、呕吐、脱发的风险高于T-DM1,但乏力的累积发病率及趋势与T-DM1相似。
 
△至首次发生恶心、呕吐、乏力、脱发的时间
 
T-DXd组每个治疗周期的恶心、呕吐、脱发患病率高于T-DM1组,且这种差异在治疗全程中保持一致。大部分为1/2级事件且得到解决,仅有1例患者因呕吐而停药。T-DXd组和T-DM1组的乏力患病率相似,治疗过程中基本保持一致。
 
△每个治疗周期的恶心、呕吐、乏力、脱发患病率
 
从上次DCO以来,T-DXd组新增了1例2级ILD/非感染性肺炎事件。更新的数据显示,T-DXd组和T-DM1组的任何级别ILD/非感染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0.9%和1.9%,但两组中大部分均为1/2级,T-DXd组中有2例为3级,没有4/5级ILD/非感染性肺炎发生。T-DXd组和T-DM1组的中位至首次发生ILD/非感染性肺炎时间分别为181天和289天。两组中大部分患者的ILD/非感染性肺炎已经或正在康复(71.3% vs 80%),T-DXd组有8例(28.6%)没有康复,而T-DM1组有1例(20%)因ILD/非感染性肺炎发生死亡。
 
△药物相关的ILD/非感染性肺炎发生率和结局
 
结论:此次更新的安全性分析中,尽管T-DXd的治疗持续时间进一步延长,但≥3级TEAEs以及严重TEAEs发生率(EAIR)仍低于T-DM1;T-DXd的恶心、呕吐、脱发风险高于T-DM1,且首次事件主要发生在早期疗程;T-DXd的恶心、呕吐、脱发患病率高于T-DM1,且治疗全程中两组差异基本一致;ILD/非感染性肺炎事件与以往相似,没有新增3级ILD/非感染性肺炎,且始终没有4/5级ILD/非感染性肺炎。这些更长期的安全性数据的深度分析,进一步支持T-DXd用于HER2+mBC患者的治疗获益优于T-DM1。
 
研究点评
 
DESTINY-Breast03研究表明,T-DXd可较T-DM1显著改善经过抗HER2治疗的HER2+mBC患者PFS,且安全性良好[1]。基于此,T-DXd已经成为国内外晚期二线抗HER2治疗的新标准。用药安全性是临床实践的重点关注问题之一,此次更新的更长时间的安全性数据再次肯定了T-DXd治疗的优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解读T-DXd治疗的安全性特征。
 
药物机制的“升级改良”
 
T-DXd是采用第一三共ADC技术平台DXd ADC研发的新一代HER2-ADC。相较于第一代HER2-ADC药物T-DM1,T-DXd在药物机制层面有了较大改进,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
 
首先,T-DXd的载荷是新型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DXd,相较于T-DM1载荷微管蛋白抑制剂DM1,除了可以减少与紫衫类、艾力布林等乳腺癌常用化疗方案的交叉耐药外,还可以减少DM1常见的周围神经病变。再者,T-DXd的连接子具有可裂解性以及DXd具有膜穿透性,使其可以发挥抗肿瘤“旁观者效应”,而且采用半胱氨酸定点偶联技术增加了T-DXd的循环稳定性,在药物抗体比(DAR)高达8的情况下,T-DXd有效载荷的21天脱落率不足4%[2-3],而T-DM1的4天脱落率高达18.4%[4]。
 
 
T-DXd治疗更加“长治久安”
 
基于上述药物机制的改良,T-DXd的治疗安全性表现出色,这在DB-03研究的安全性分析中可以窥见。此次分析中,T-DXd的中位DoT由上次期中分析的14.3个月延长到了16.1个月,而T-DM1的中位DoT仍然为6.9个月,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T-DXd治疗的耐受性良好。
 
尽管疗程更加延长,但T-DXd的TEAE发生率基本上与T-DM1相当。然而,由于两组患者的药物暴露时间相差悬殊,因此不能直接对比不良事件频率的差异。我们从暴露校正发生率(EAIR)的间接对比来看,T-DXd的≥3级TEAE(0.42 vs 0.70)、任何级别严重TEAE(0.17 vs 0.27)、≥3级严重TEAEs(0.12 vs 0.20)的EAIR均低于T-DM1。暴露校正后的停药(0.12 vs 0.10)和减药(0.18 vs 0.19)水平也相似。这些结果表明,T-DXd长期治疗的耐受性良好,暴露校正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甚至低于T-DM1。
 
让不良事件的处理更“靠谱”
 
如何对T-DXd治疗的不良事件进行科学管理?前提是要掌握药物常见的不良事件谱,以及不同不良事件的出现时间、严重程度等特征。这次更新的安全性数据让我们有了更深入的分析。
 
T-DXd的有效载荷是DXd,不良事件大致与化疗药物相似,并且具有喜树碱类药物的胃肠道毒性特征。因此,T-DXd常见不良事件以血液学、胃肠道疾病为主,而且大多数为1/2级TEAE。总体上,T-DXd首次发生停药相关TEAE(224 vs 147天)或减药相关TEAE(96 vs 19天)的时间比T-DM1更延迟;首次发生贫血(70 vs 42天)、粒细胞减少(196 vs 168天)、血小板减少(132 vs 8天)等血液学不良事件的时间也比T-DM1更加延迟,这表明随着T-DXd治疗时间的延长,骨髓抑制的累积效应会有所增加,后期疗程中需要关注患者的血液毒性。
 
研究人员还选取了恶心、呕吐、乏力、脱发等较为常见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T-DXd的早期疗程中发生恶心、呕吐、脱发的风险要高于T-DM1,从累积发病率曲线来看,治疗3个月后的累积发病率处于稳定状态;大约4个疗程后恶心、呕吐的患病率呈减少趋势,患者可以逐渐耐受。这些结果表明,对于恶心、呕吐乃至腹泻等消化系统相关的不良事件,主要在T-DXd的早期疗程发生,早期进行评估、预防和干预,有助于提高治疗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ILD/非感染性肺炎不良事件少见且可控
 
间质性肺病(ILD)/非感染性肺炎是受到临床关注的不良事件之一,严重ILD/非感染性肺炎会增加患者死亡风险。这次更新的安全性数据中,T-DXd治疗的ILD/非感染性肺炎发生率为10.9%,但大部分为轻度(1/2级),没有发生严重(4/5级)的ILD/非感染性肺炎事件;T-DXd治疗首次发生ILD/非感染性肺炎的中位时间为189天,比T-DM1提前3个月左右。T-DXd治疗发生ILD/非感染性肺炎事件的患者,大多数(71.3%)已经或正在康复;仅有1例ILD/非感染性肺炎导致的死亡事件发生于T-DM1组。这些数据与T-DXd既往研究以及近期报道的DESTINY-Breast04研究也基本相似[5],T-DXd治疗的ILD/非感染性肺炎事件较为少见,整体上安全、可控。
 
参考文献:
 
[1]Cortés J,Kim SB,Chung WP,et al.Trastuzumab Deruxtecan versus Trastuzumab Emtansine for Breast Cancer.N Engl J Med.2022;386(12):1143-1154.
 
[2]Nakada T,Masuda T,Naito H,et al.Novel antibody drug conjugates containing exatecan derivative-based cytotoxic payloads.Bioorg Med Chem Lett.2016 Mar 15;26(6):1542-1545.
 
[3]Nakada T,Sugihara K,Jikoh T,et al.The Lates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to the Antibody-Drug Conjugate,[fam-]Trastuzumab Deruxtecan(DS8201a),for HER2 Cancer Therapy.Chem Pharm Bull(Tokyo).2019;67(3):173-185.
 
[4]Ogitani Y,Aida T,Hagihara K,et al.DS-8201a,A Novel HER2-Targeting ADC with a Novel DNA Topoisomerase I Inhibitor,Demonstrates a Promising Antitumor Efficacy with Differentiation from T-DM1.Clin Cancer Res.2016 Oct 15;22(20):5097-5108.
 
[5]Modi S,Jacot W,Yamashita T,et al.Trastuzumab Deruxtecan in Previously Treated HER2-Low Advanced Breast Cancer[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2022 Jun 5].N Engl J Med.2022;10.1056/NEJMoa2203690.
 
潘跃银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一院
 
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
 
江淮名医
 
安徽省肿瘤医院副院长
 
肿瘤学国家重点专科建设负责人
 
安徽省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中心负责人
 
药物临床研究机构执行主任
 
CSCO转化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CSCO心脏安全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CSCO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学会肿瘤多学科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师学会肿瘤分会全国委员
 
国家卫健委药物监测委员会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成员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专委会委员兼乳腺组副组长
 
安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
 
安徽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候任主委
 
安徽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安徽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等
 
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100余篇
 
后记:为促进乳腺领域中外专家的交流与沟通,提高我国乳腺癌患者的整体诊疗水平,推进乳腺癌诊疗迈向创新发展的新征程。肿瘤瞭望媒体在壬寅虎年隆重开办“共君一席话”系列栏目,该项目共分为“天涯共此时、共说此丰年、云影共徘徊、谁与共争锋、百家共争鸣”五个章节,包含中外连线、MDT会诊、热点辩论等多种形式,扫描二维码进入项目专栏,欢迎收藏此网站,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乳腺癌

分享到: 更多